分答设立的机制是:回答者设定自己的价格,提问者向回答者提出问题并付费,会得到一段60秒语音的回答。此外,当语音回答被其他人“偷听”时,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.5元的“分红”。
小明哥哥:律师成了内裤哥,这事儿在自媒体又分几个阵营,各自进行解读,您怎么看待这种割裂?
答:律师在法院被扯破裤子这件事,我觉得是双方都不冷静的结果,是一个独立事件,不应当成为一个舆情热点。法院和律师界均应最大限度保持冷静和克制。如果任由炒作,会损害法律共同体的群体形象,会伤害法治的公信力。当然,这一事件也显示法律共同体生态环境的脆弱性。司法官和律师,基于不同的法律职业,在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上,以及逻辑思维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,我觉得法院和律师界都不应任由媒体炒作,应当各自检讨。
小明哥哥:法学专业本科被预警,甚至被称作最无用的职业,实务界又呼吁解决“案多人少”,您怎么看这种新生前的阵痛?
答:法学专业本科的设置这几年被庸俗化了,每个高等学校都可以设置法学专业本科,没有门槛,这是导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并被称为“最无用的职业”的最重要原因。第二,我们司法官的招录,没有始终坚持精英化的原则,司法机关保有大批非法学专业的人,这些人很少办案,导致“案多人少”。这一方面我们应向台湾地区检察机关学习,提高招录司法官的门槛,同时进行长时间的司法官养成培训,推动专业化、职业化建设。
红日当头照:请问中国检察机关有没有考虑在信息化和业务层面的国际化?中国的检察机关在信息化和业务层面实现国际化”
答:这个命题非常有意思,但我们正在推进的是在国内和公安机关、法院、司法行政部门的信息共享,能够在核心业务系统上实现信息的流动,当前这个任务更加现实和迫切。世界各国检察制度的性质和定位都不尽相同,要在信息化和业务层面实现国际化难度非常大,但在一些有司法互助协议的国家,我们进行某些信息的共享,这个有现实可能性。
黑山老腰:能否预测下法律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方向?从一个小领域切入逐步完善是否可行?
答: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。法律领域的各个板块如司法机关、律师界、法学界等,都必然地运用大数据介入各项工作。我们要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,当然可以从某个细小的业务领域来切入,来做大数据的应用,实现“业务数据化,数据业务化”,进而形成一个线O闭环,这样对法律工作就会非常大帮助和推动。
答:专门建设一个手机客户端用于人大代表的联络是非常必要的。这个APP需要最高检人民监督办公室来提出需求,然后可以交由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设计、研发。
格子走走:对未来法律读库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样的?有没有考虑过像罗辑思维一样发展会员模式?
答:我是最高检察院的工作人员,这决定了法律读库无法商业化。法律读库目前也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,用什么样的办法继续往前走,往哪里走,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,值得深入探讨。我的想法,法律读库将继续坚持走公益阅读路线,多给大家分享一些好文章。
答:法律读库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美誉度,因此特别重视文章质量。我们的原则是原创首发,不欢迎一稿多投。原创作者的确认,一般是一定时间之内,发表了较多质量高的原创文章,且访问量总体很好。
答:如果你心细,应注意到法律读库从今年开始已多次推出视频消息,多数视频作品的阅读量都是10万加,得到用户普遍欢迎。视频制作团队的创意策划,都是由现实中真正的检察官来主演纪实短片,提升了检察机关的形象,给网民带来满满的正能量。
答:一是要做好自己,做好自己的事业,照看好家庭和亲人,不让父母操心。假如你有很多的风波、磨难、麻烦,就会让父母担心,这就算不上是孝顺的。二是如果有时间,比如节假日,能够陪伴父母的话,就尽量陪伴,他们也需要情感上的依靠。三是如果无法较多陪伴父母,平时则要多联络,最好每天打电话,嘘寒问暖,寄去小礼物等,日常的沟通非常重要。
答:最直接的方法还是靠公号主人的个人魅力,比如说明星、专家学者。作为一个普通人去建设原创个人品牌公号,需要很长时间,要有很好的文笔,很强大的推广能力,否则很难。